【ILSI Taiwan 國際會客室】2021年第2期-在食品安全及COVID-19風險中取得平衡

2021-07-29
Dr. David Acheson


 
在食品安全及COVID-19風險中取得平衡
Balancing Food Safety with the Risks of COVID-19

 
在過去的一年半,食品業者都在努力對抗COVID-19,避免員工染疫,同時持續種植、製造及銷售食品,並且努力維持食品安全倡議與計畫。這是全球性的挑戰,連台灣也是如此,近期COVID-19確診數達到高峰。

食媒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俗稱食物中毒)是全世界持續發生的議題,而且在一些情況下會產生危機,以台灣來說:
  • 根據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Taiwan(Medicine, February 2021)的研究,在2014到2018年間,食物中毒事件患者數為26,847人,平均每年有5,370人。
  • 2019年,台灣有503件食物中毒案件,患者數為6,944人,創下23年來新高。
  • 2020及2021年已發現有許多食物中毒的攝食場所是發生在學校,2020年,台中市的三所不同學校,共有130名學生發生食物中毒;新北市的一所國小有106名學生及教職員因為有食品中毒症狀 (food poisoning symptoms)被送往醫院。
雖然學校及供膳之營業場所已被列為食物中毒的主要重點,但汙染的源頭需要追溯到更前端的食品供應鏈(supply chain),這表示食品安全在食品生產及配送等各個層面的重要性。

但是食品公司要如何確保食品安全與如何保護員工免於COVID-19感染之間取得平衡,尤其居家工作(work-from-home)這個選項,對食品產業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在疫情流行期間,我們TAG持續與客戶合作,幫助客戶在食品安全及保護員工進行食品生產間取得平衡,以下是對COVID-19防護措施之一些建議,同時亦可遵守食品安全規範。

COVID-19防護措施與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應對,是一個全新的挑戰,COVID-19是一種未知的疾病,這使得大家更難知道要如何好好的保護員工及民眾。但隨著我們對這個病毒的了解越多,就能了解病毒在工作場所傳播的風險,我們以金字塔管制階層(Hierarchy of Controls Pyramid,詳見圖一)為基礎,開發一個降低風險的策略 (Risk Mitigation Strategy),這種管制階層的建立可以降低在工作場所傳染或傳播疾病的風險。

在這些管制措施中,業者可以採用4種基本但必須的規範,能保護員工又可確保營運持續性(business continuity):
  1. 員工健康檢查員工抵達後,每天定期量測體溫,並詢問員工目前的健康狀況、旅遊史及密切接觸者,問題要包括在過去24小時內有無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嗅覺或味覺喪失 (anosmia)、疲倦或疲勞、喉嚨痛、頭痛、腸胃道疾病,如腹瀉(diarrhea)等,並詢問該員工是否在出現症狀前48小時內,接觸過有COVID-19症狀的人或已確診患有COVID-19的人。
  2. 社交距離員工之間保持2公尺的社交距離,區隔有助於防止已受COVID-19感染的人傳染給其他員工,雖然在廠房內難以進行,但公司可以採用輪班方式及錯開休息時間、減少休息室椅子數量、盡可能增加設置格欄(placing barriers)、增加生產班次或放慢生產線速度等策略,讓員工之間的距離可以拉遠,也可以在廠房周圍張貼海報,提醒員工要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
  3. 個人衛生勤洗手並避免碰觸臉、鼻子、眼睛和嘴巴,可以減少COVID-19(與其他疾病)的傳播,若能同時做到上述兩者,即使我們手不小心接觸到傳染性飛沫,也可以確保不會轉移到鼻子、眼睛和嘴巴。洗手要用肥皂及水至少20秒,如果無法執行,要使用酒精含量至少60%的洗手液,如果手已經明顯弄髒了,要先用肥皂及水洗手,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4. 口罩儘管戴口罩的文化在台灣已經根深蒂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廠房內以及戶外群聚時,戴口罩有助於減少病毒的傳播。口罩的選擇要有兩層或多層緊密編織、透氣、可清洗的不織布(fabric),如棉或亞麻;第三層(中間層) 是過濾型的不織布,如聚丙烯不織布,可以增加防護力。重點是口罩的貼合度及過濾性(而不是增加層數),口罩大小要夠大,至少可以完全覆蓋鼻子及嘴巴,且緊密貼合臉的兩側、沒有縫隙,而且仍然能夠輕鬆的呼吸。
若能強制執行上述策略和管制階層中的其他策略,將有助於降低COVID-19的傳播,以及因為受COVID-19感染而導致員工缺勤。
 
食品安全台灣在2016年制定的食安五環政策,與美國的食品安全法規有一些相似之處,尤其是著重於可追溯性(traceability)的「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系統」,不論是在美國、台灣,以及全世界,我們發現食品鏈(food chain)可追溯性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關鍵,上述提到的,台灣學校食品中毒案件也證明其重要性,雖然汙染源可能發生在學校,但也可能是從食品供應鏈中被帶入,所以要了解汙染發生在哪個環節,才是預防和去除汙染源的關鍵。

雖然可追溯性在台灣和美國都不是新的策略,但在疫情期間更顯重要,供應商也面臨一些挑戰,食品製造商、零售商和餐飲業者要確保他們的供應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盡可能達到健全及徹底落實。

食品業者應保持關注其他食品安全領域包括:
  • 環境監測及管制環境管制計畫 (Environmental Control Program, ECP)是客製化系統(customized system)的規範,有助於降低加工環境中的汙染風險,包括遵守一般作業規範、良好的衛生(proper sanitation)、製程管制(process controls)、預防維護(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矯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s),並確保上述這些措施皆符合法規要求。
  • 回收及危機處理之管理即使在良好的情況下,食品汙染仍然會發生,所以產品回收也會發生,做好產品回收的準備,不僅保護消費者,更是對品牌的保護。尤其是在一些危機情況,譬如疫情期間,業者如何管理產品回收,取決於業者對產品回收的準備情況。
  • 過敏原2016年,台灣將食品過敏原標示規範,從6項主要食品過敏原,增加為11項,施行日期剛好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高峰期(2020年7月),所以很容易被忽視,但重要的是,所有食品公司都必須備製好系統性的過敏原檢測及管制規範,這不僅是為了確保符合法規規範,更是要保護消費者。
  • 法規及全球標準每個國家皆有特定的法規規範食品業者,但是在全球競爭下,業者通常還需要遵守全球標準,例如全球食品安全倡議  (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 GFSI),其中許多標準在疫情期間臨時進行調整,以符合各國「宅在家(stay-at-home)」的規範,但是,隨著許多地區的疫情開始趨緩,完整的標準規範將恢復施行,許多業者需要重新評估操作情況,以確保在面對COVID-19的同時,沒有遺漏任何重點。
雖然台灣一個多月前出現COVID-19病例暴增,目前在民眾努力配合下疫情逐漸趨緩,但對食品安全的需求會持續管制。因此,業者必須要在COVID-19與持續性食品安全議題間取得平衡,以確保可保護員工、消費者,以及業者本身。

(全文完)

 

 參考文獻 
1.  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Taiwan(Medicine, February 2021)
2.  食安五環政策
3.  供應鏈風險評估及管理


 
【ILSI Taiwan 國際會客室作家】

Dr. David Acheson |美國|2021年第2期

The Acheson Group (TAG)創始人、總裁兼執行長,超過30年醫療和食品安全經驗,曾任職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及檢驗服務局 (USDA FSIS)、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安全與應用營養中心 (FDA CFSAN),在FDA期間制定2007食品防護計畫,作為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 (FSMA)的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以全文轉載的方式作分享,並請註明出處。
本文內容所有權歸屬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Taiwan),可提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之使用,若需作為商業用途,應以書面徵得同意後,始得為之。




 

 想接收最新一期 ILSI Taiwan國際會客室的出刊消息嗎? 快按讚追蹤我們的Facebook粉絲團,本會第一手公開資訊不漏接!